青团,是清明节绕不过去的时令点心。图清明,作为节气,它是物候变化、时令顺序的标志;作为节日,它有着一定的纪念意义、文化意义,有着作为节日而独有的风俗活动。如果,只把清明和祭祀扫墓等严肃庄重的场景联系在一起,那你大概是对清明有什么误解。何为清明节?自出现之时,清明便充满活泼欢脱的气质,至于它现在为什么有点严肃,那就不得不说说与它相距很近的上巳和寒食两个节日了。上巳,作为起源最早的一个节日,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,作为干支历法中的第一个巳日,这种记法难免有些困难,后来,为了便于记忆,到了魏晋时期,上巳的日期便固定在了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。狂欢,是上巳最突出的属性。在《后汉书·礼仪志第四》中,明确记载说“是月上巳,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,曰洗濯祓除,去宿垢疢,为大絜。”上巳当日,人们聚集在水边祓禊,洗去污垢,驱邪迎祥,现代的傣族泼水节便是传承至今的一种祓禊仪式。曲水流觞。图/网络上巳当天也是古代女子出门踏青的好时节,白居易曾描写当天情景道:“三月三日气象新,长安水边多丽人。”当然,也不乏文人墨客“傍曲水畅饮流觞,乘画舫吟唱诗词”。《唐砖》中的《丽人行》。图/网络自宋元时代开始,上巳已然徒有其名,渐渐隐退在江湖中,《岁时广记》中记载说“寒食多与上巳同时”。有关寒食的由来,有一个奇葩的传说,相传与介子推割股啖君(晋文公)有关,后来晋文公因为失误将介子推活活烧死在山西绵山(又称介山)之中,为了纪念他的离去,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、吃寒食、以寄哀思。山西绵山。图/网络自唐代起,因“寒食通清明”,寒食节与清明逐渐混为一体,开元二十年,唐玄宗也曾下令“寒食上墓”。扫墓才渐渐成为清明风俗中的一种。但这丝毫不影响清明节“踏青游玩”的真实属性。明代刘侗于奕正在《帝京景物略》中写道“哭罢,不归也,趋芳树,择园圃,列坐尽醉。”所以,扫墓祭祀结束,前一秒还心情庄重严肃、差点哭成泪人,一个转身,找一处风景优美、视野开阔的绿地开始嘻嘻哈哈的野餐聚会,是清明当天真实存在的场景。缘何吃青团?无论是什么节日,其中的重头大戏一定是饮食。清明节,自然也少不了吃这一项。清代资深美食评论家袁枚,谈及清明当日的吃食,曾说“青糕、青团。捣青草为汁,和粉作糕团。色如碧玉。”至于为何要吃青团,则和寒食节分不开。《周礼》记载,当时有“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”的法规,于是百姓熄炊,“寒食三日”。青团因为采用艾草汁和糯米粉,蒸煮之后,可以保存3~5天,满足了人们不必举火为炊的需求。流传于民间的说法则与纪念义和团运动有着那么一丢丢关系。太平天国运动时期,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被清明追捕,附近农民将他装扮成农牧民模样暂时逃过一劫。然而,清兵在村中设岗,李秀成仍旧无法进村吃一口饭,机智的村民将艾草洗净煮烂捣汁,掺以糯米粉,做成青色的团子,混进草堆里,避过清兵耳目。后来,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。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。黑黑白白之中,青团颜色更显碧绿。图/网络现在,青团,虽然是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的时令点心,但每年清明前后,这枚绿不溜秋的小团子,总会凭借颜值与味道成为“网红”。作为网红,它也有着深藏不露的一面,早在年,作为清明民俗的一部分,它已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不仅如此,因为青团中主要成分是糯米和艾草,糯米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、维生素、矿物质、微量元素等成分,食用后有温补强壮的作用;艾草性温,食用后可以温经祛湿,所以,清明节的时候吃青团有很好的滋养作用。那么,究竟哪家、哪种口味的绿团子最好吃?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abmjc.com/zcmbzl/6476.html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abmjc.com/zcmbzl/6476.html